English

轿车工业 不应盲目套用外国模式

1999-09-27 来源:生活时报 辛华 我有话说

最近一份研究表明,我国轿车工业的规模化并未带来低成本。轿车工业的规模不经济是由于中国轿车工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与国外不同,但是国内各轿车企业的建设却照搬了西方规模经济理论,即最低经济规模为年产15万辆轿车,而不充分考虑国内的市场、技术水平、资金、管理等条件,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最终体现的是规模不经济。

进入90年代后,尤其是1995年以后轿车供大于求格局的形成,轿车市场竞争加剧,在这一阶段正在建设的轿车厂中,规模化进程比较典型的有神龙公司和铃木奥拓。当时雪铁龙公司反复强调一次规划先建成年产3.75万的生产能力,所有设备只先购置和安装一套,这样建设工期可缩短半年而投资可节约30%,当市场需求扩大后,只需把生产能力最弱的生产设备增加一套,就可提高生产能力。当市场再扩大时,再把生产能力最低的生产设备增加一套,这样不断增加设备,直到市场需求15万辆时,才完成原规划的全部生产设备的投入。而当时中方在缺乏市场调研和没有进行本企业市场预测的条件下,坚持一次规划建成15万辆的生产规模。造成工期拖后一年多,并影响到国产化的进程。而铃木奥拓的生产能力建设是先形成5万辆的能力,市场扩大后逐步再扩大生产能力。今年两个厂产量差不多,但铃木奥拓在大幅降价的基础上仍有较大的赢利。

8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轿车生产能力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供不应求,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建成的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在短时间内形成了较小的生产规模,在实际产量达到5—6万时才开始15万辆规模的技术改造,这样在供不应求的市场条件下,迅速占领了市场,并通过滚动发展的战略,实现了企业的腾飞。这说明应该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规模扩张的步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